當前位置:首頁 > 專題專欄 > 武江旅游專欄

張九齡陵墓

發布日期:2017-01-31 18:14:00 來源:武江政府信息
打印

    在韶關市區西北郊田心鄉羅源洞翠珠嶺,有一座坐北面南,夸室結構的墓,它就是盛唐開元年間著名宰相張九齡之墓,為市重點保護文物。
  張九齡、韶關曲江人,公元678年生。他從小聰明勤奮,七歲就能寫文章,十三歲時,廣州刺史王方慶見其文章后十分賞識,認為日后必定大有前途。憑借自己的學識才智,張九齡通過科舉仕途,走上了政治舞臺。712年,太子李隆基在東宮開科取士,并親加策問,為登基作準備。35歲的張九齡應試作策論三篇,深得賞識,被推薦為左拾遺(朝遷的諫官)。從此,張九齡正式參與中央政權的事務。
  張九齡為官是以敢于直率批評朝政而著稱的。當時,有一種輕視地方官的風氣,做官的都想留在京城。針對這一現象,在唐玄宗即位的第一年(713年),張九齡上奏建議整頓吏治,選拔有能力的人做地方官,這一建議被玄宗所采納。714年,玄宗在殿廷上親自考試新任命的縣令100多人,把他認為不合格的45人斥免。使開元年間“重京官、輕外任”的習氣有所改觀。
  公元734年,張九齡升為中書令(宰相),這時值玄宗生日,稱“千秋圣節”,朝中大臣們爭相把奇異寶等禮物敬獻祝壽。張九齡這時感到玄宗已開始怠于政事,接近奸之徒,擔心這樣下去后果不堪設想。于是便以自己的淵博知識列舉歷代王朝的興衰,寫成一部《千秋金鑒錄》獻給玄宗,說:“明鏡可以鑒形,往事可以鑒心”。希望玄宗吸取歷史經驗教訓,治理好國家。
  公元736年,安祿山在一次討伐奚、契丹的戰爭中,驕傲自大,違反軍令,結果打了敗仗,按軍法當處死。范陽節度使將他的罪過奏清朝廷判決,唐玄宗 認為安祿山作戰勇敢,利于對外戰爭,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張九齡則力主按軍法行事,并列舉歷史上嚴明軍民的例子來說服玄宗。但玄宗不聽良言。張九齡十分遺憾地說:“唉!祿山不殺,必有后患。”果然,公元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反唐,攻陷京城,史稱“安史之亂”。不聽張九齡勸告,而使唐有此大禍,是玄宗所料不到的。
  作為嶺南人,張九齡對故鄉懷有深厚的感情,時時關心著家鄉的發展。他深知嶺南經濟文化的落后,是由于與內地交通聯系不便。長時期以來,嶺南人為了與內地交往,肩挑背負,爬山越嶺,付出很大的代價。而要使嶺南擺脫貧困落后、經濟發展緩慢的狀況,開鑿一條嶺南通往內地的道路是關鍵所在。716年,張九齡請求主持開鑿大庾嶺道。得到玄宗同意后,張九齡回到家鄉,經過實地考察,終于選定坡度較為平緩的梅嶺一線作出新道。利用農閑時間,張九齡組織農民開山辟石,使一條寬達五米的梅嶺新道很快便開辟出來了。從此,梅嶺驛道成為我國古代聯結南北的主要通道,大大便利了嶺南地區與內地的交往,對嶺南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由于玄宗晚年漸為奢靡,聽不進逆耳忠言,這時,“口似蜜,腹似劍”的李林甫乘機向玄宗進讒,不斷中傷張九齡。公元737年,張九齡被 罷免中書令職,接著被貶出長安任荊州刺史。公元740年,張九齡回鄉祭祖,同年5月在故里病逝,享年63歲。
  張九齡不僅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而且是古代嶺南最杰出的詩人。當我們翻開《唐詩三百首》時,開卷第一章便是他的代表作《感遇》,他的一生寫了許多熱愛家鄉的詩篇,現尚有《曲江集》十二卷流傳于世。
  “嶺南千年第一人,一時功業迥無論,江南入相從公始,袞袞諸賢繼后塵。”張九齡開嶺南人入朝為相之先河,是嶺南第一個任統一王朝宰相的人。他忠耿風直、光明磊落的品格給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了紀念他,在韶州城中心建有一座風度樓和一間文獻公祠(今風采路曲江縣招待所旁,現均已毀),并把樓下一條通向南北的繁華大街命名為風度路。

相關附件: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