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58座古墓組成的一個大規模古墓葬群,在韶關市武江區的一處勘探現場被發掘,年代從西晉到唐代共跨越了500多年。
據介紹,如此大量的古墓葬被同時發現在粵北地區非常少見。專家們普遍認為,這對研究客家地區葬俗和客家民系的遷徙歷史,有著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發掘工作已初告結束,出土了陶器、瓷器、銅器等一大批珍貴文物。
2006年4月初,由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的小茶山文物考古工作隊進駐工作現場開始對小茶山墓葬群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主要集中在鐵路永久用地范圍內。目前田野考古發掘工作已經結束。
勘探面積達3萬平方米
據了解,這次考古發掘面積大,總共勘探了30000平方米,共完成了58座從西晉至唐宋、少量明清時期的古代墓葬的清理發掘工作。經過前期田野考古工作,考古人員初步判定小茶山墓葬群有著明顯特點。
據勘探,58座古墓葬群保存狀況比較好,墓葬主人以當地比較富裕的居民為主,大部分墓葬都沒有發現有被盜掘過的痕跡。有很多墓葬券頂保存非常完整,墓室內部未遭任何破壞。
墓葬建造時間精確到日
根據前期考古信息來看,小茶山自西晉到唐代500多年間一直是當地居民的一個重要墓葬場所,其密集程度表明當時一直有大量居民定居于此,出土文物的豐富說明當地居民生活水平的富裕。有些墓室紀年墓磚更把墓葬建造的時間“定格”為某年某月甚至某天。例如出土的一塊紀年磚上記錄了墓葬建造的確切時間為“泰寧二年七月八日立作”(公元324年,東晉時期)。
據初步研究,墓葬形制和葬式方法有明顯的傳承。目前發現的所有墓葬都是磚結構墓,而且絕大部分是磚室券頂墓。無論是西晉還是唐代墓葬基本都按山體走勢,根據擬建墓室大小先在山體上挖一個略比墓室大的豎穴,鋪設墓底磚在底磚基礎上靠近坑壁砌墓壁,進而放置棺槨葬具和隨葬物品,最后才起券封頂、填土。
隨葬品釉色千年不變
墓葬群的隨葬品非常豐富,目前已從中發掘出比較完整的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石器、銀器、玉器等300多件文物。
出土的瓷器制作精致,很多器物的釉保存完好,釉色歷經千年不變。銀指環加工非常精美,水晶項鏈和瑪瑙手鏈顏色鮮艷,晶瑩剔透,長年埋藏地下并沒有銷蝕掉它們的迷人光彩。更令人驚奇的是,出土的一些直徑只有1毫米多的水晶珠上竟然能夠打出小孔,這些都說明當時粵北地區手工藝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