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題專欄 > 國防教育專欄

國防情懷在“云端”激蕩上海軍地探索創新網絡國防教育模式

發布日期:2021-05-07 11:40:58 來源:本網
打印

國防情懷在“云端”激蕩上海軍地探索創新網絡國防教育模式


    讓國防情懷在“云端”激蕩

    ——上海軍地探索創新網絡國防教育模式聞思錄

    寫在前面

    2021年,我們黨將迎來百年華誕。上海是黨的誕生地,紅色歷史和革命底蘊十分厚重,為開展全民國防教育提供了豐富的養分。上海又是改革開放前沿,不斷攀登高度、挑戰深度、刷新速度,強勁的科創實力為創新開展國防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信息網絡時代,如何借助紅色資源優勢、經濟科技優勢開展好新時代的國防教育,一直是上海警備區黨委思考研究的課題。為此,他們開展為期一年的專項調研,挖掘潛力、收集樣本、實踐探索,既深入街頭巷尾,又借助云端網絡開展國防教育,努力讓關心國防、熱愛國防、建設國防、保衛國防成為全社會的思想共識和自覺行動。

    一場專項調研標定新方向——

    “朋友圈”的擴容

    2020年年末,由上海警備區牽頭完成的一份關于國防教育的調研報告新鮮出爐。這份報告生動呈現了上海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系統展現了上海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開展新時代國防教育所蘊藏的巨大潛力。報告中,有翔實的數據、典型的案例和清晰的展望,擘畫出上海與時代同頻共振、為建黨百年獻禮的全民國防教育藍圖。厚厚的調研報告背后,是近一年來該警備區國防教育專項調研組走訪上海黨政部門、企事業單位和院校社區進行調研的深深足跡。

    翻閱這份調研報告,記者發現,這些年來,上海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卓有成效。2018年,上海提出打造“紅色文化”品牌并制訂3年行動計劃;2019年,上海發布調研梳理出的1020處散落的紅色紀念地。至此,上海千余處紅色地標“連點成片”,基本完整串連起中國共產黨孕育、創建、誕生的全過程。

    在科創實力方面,截至2019年8月,上海持證互聯網企業有1966家,數量居全國第三,產值居全國第二。其中,上海有20家頭部企業入圍“中國互聯網百強”,占據全國40%的網絡游戲市場,60%的金融信息服務市場和70%的O2O生活服務市場,具備業態完善的數字內容產業鏈。

    雖然擁有紅色資源和科創實力優勢,全程參與調研的該警備區干事王曉旭坦言,上海大中小學的國防教育創新仍顯不足,覆蓋面廣、傳播力強的國防教育品牌還比較少。

    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最受上海青少年青睞的3種國防教育渠道占比分別是:手機端64.5%,電腦端23.1%,線下活動約12%,國防教育“掌上課堂”已成主流。

    “隨著VR、AR、3D全息影像等新興技術不斷成熟,人們足不出戶便可體驗現實場景,依托這些新技術打造的平臺是有待我們發掘與布局的國防教育新方向。”上海警備區國防教育專項調研組負責人劉長海介紹,面對新形勢、新技術,創新國防教育模式正當其時、大有可為。

    經過一個多月的對接協商,2020年7月,上海軍地聯合出臺文件,明確“平臺共享機制”和“重大選題報送機制”。上海報業集團為部隊社交媒體賬號提供專業運營指導,各大主流媒體暢通軍事宣傳綠色通道,針對重大軍事熱點,市委宣傳部主動協調專業新聞采編團隊加入,實現國防教育“一呼百應”。

    “普及和加強國防教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上海市委宣傳部宣傳處處長郭俊告訴記者,媒體平臺必須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傳播國防觀念,講好軍營故事,助推國防建設。

    搶占新興媒體平臺,鞏固主流媒體陣地。近一年來,上海警備區同上海各類紅色場館形成教育互助機制,同5家駐滬大型互聯網企業達成合作開展國防教育的共識,同《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和上海電視臺等多家主流媒體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大大擴展了上海全民國防教育的“朋友圈”。

    一組教育樣本啟發新思路——

    “試驗田”的轉型

    被稱為“網生一代”“拇指一族”的青少年,有著特有的認知習慣和審美訴求。如何不斷創新國防教育方式、贏得青少年的認可,是上海警備區上上下下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在警備區干事許斐的辦公室,記者看到許斐梳理出的一組國防教育樣本,每一份都有細化的具體實施流程,新穎的形式搭配定制宣傳內容,讓人眼前一亮。

    據統計,某視頻平臺月均活躍用戶達1.72億,18至35歲用戶占總用戶數的78%,高互動性的彈幕文化、平等交流的對話空間、開放多樣的內容創作,讓該平臺成為上海警備區在云端開展國防教育的“試驗田”。

    2020年全民國防教育日前夕,上海警備區會同某視頻平臺發布“一日探軍營”網絡征集令,在經過選拔淘汰和嚴格遴選后,6位主播走進駐滬部隊體驗軍營生活,拍攝視頻短片。隨后發布的6款軍營Vlog在12小時內瀏覽量突破300萬,3天內達到860余萬。

    視頻播放過程中,網友彈幕輸送不停。滿屏的紅色彈幕穿梭飛舞,極具儀式感。很多網友說,“笑著笑著就哭了,我愛我的國!”愛國之情溢出屏幕,讓人心潮澎湃。探營視頻成為硬核國防教育大課。

    上海某音頻平臺擁有6億用戶、數百萬主播和億萬音頻。該平臺也是上海警備區創新網絡國防教育的合作對象。在繁華的南京路步行街上,建有一座座“有聲南京路”朗讀亭和快閃店,游客可一邊購物,一邊收聽了解上海紅色文化知識。

    推動國防教育入駐音頻平臺,雙方很快就相關合作達成一致:將聲音和文化相結合,平臺通過引入國防軍事題材,開設專門賬號、打造國防教育“有聲課堂”,為市民提供豐富便捷的國防文化節目,為全民國防教育添磚加瓦。

    南京路所在的黃浦區人武部政委彭春林說:“‘南京路+音頻平臺’是國防教育的一個成功案例,警備區牽頭駐滬部隊搞好文化創作,網絡平臺提供硬件和技術支持,實現了線上線下、軍內軍外的有機統一,打造出獨具特色的‘上海國防聲音名片’。”

    登錄該音頻平臺,一檔節目吸引了記者目光。從2020年7月1日起,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錄制《建黨100周年100講》系列節目,采取每周定期更新方式持續至2021年7月1日,成為開展國防教育的生動素材。

    此外,在上海某網絡游戲公司和某資訊發布平臺,國防教育專項對接也在進行。下一步,上海警備區將分別同他們合作研發具有軍營特色的網絡小游戲、打造權威的駐滬部隊資訊發布平臺。

    “上海國防教育轉型的有益嘗試,有效拉近了青少年和軍營之間的距離。”上海警備區政治工作局主任田遠介紹,站在建黨百年的新起點上,上海的國防教育要順應時代潮流,不斷創造出更多能走進青少年心靈深處的作品,讓國防教育更加有血有肉,更加鮮活生動。

    一部短視頻彰顯新理念——

    “共情”才能共鳴

    2020年11月初,由上海警備區制作并推薦的短視頻《我被抓去當兵了》參加國防軍事電影盛典,榮獲2020年“國防萬映特別獎”。

    復盤會上,警備區許多同志表示,“共情”才能共鳴。這部短視頻的成功在于將“奮進新時代,聚力強軍夢”的大主題具象化,將家國情懷、使命擔當用時尚、潮流、酷炫的元素巧妙地表達出來,主旋律的內核加上接地氣的外殼,與二次元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迅速成為國防教育短視頻的“爆款”。

    創新首先應打破傳統思維,上海警備區政治工作局副主任張旭偉表示,上海是潮流文化的發源地和聚集地,在流量至上的時代,國防教育也要不斷更新理念。比如,可以通過動漫表情包、詼諧短視頻以及富有韻味的音頻制品等方式搶占主動。

    2020年初,某視頻平臺“最美的夜”跨年晚會在各大衛視“跨年大戰”中成功突圍,由退役軍人合唱團演繹的《鋼鐵洪流進行曲》《中國軍魂》等氣勢磅礴的軍歌震撼人心。鏗鏘旋律搭配生動展示,節目突破傳統模式,聚焦新穎的表現手法,觸動觀眾最細膩的情感,線上線下圈粉無數。

    為獻禮黨的百年華誕,2020年12月,“同一個信仰”全國網絡視聽平臺系列快閃活動啟動儀式在上海舉行。活動以“同一個信仰”為主題,自2021年1月起至5月每月舉辦一次,在多個紅色地標開展聯動快閃,組織社會各行各業代表參與,共同慶祝建黨百年。

    目前,上海還儲備了一批獻禮建黨百年題材的網絡視聽節目。其中,網絡劇《我們的時代》《暖冬》、網絡電影《空降排》、網絡紀錄片《智慧中國(第三季)》已入選國家廣電總局慶祝建黨100周年精品網絡視聽節目創作展播片單。

    “在‘云端’開展國防教育,既應在新潮與守規間找到平衡點,還應關注安全保密和輿情動態。”上海市閔行區人武部政委劉杰峰說,上海警備區高度重視信息發布后的網上反饋情況,并向記者講起一次網宣產品發布前夜的場景。

    那晚,各級領導全部在崗在位,所屬人員將即將上架的數個平臺“包干到戶”,負責緊盯視頻劃過的彈幕和持續更新的評論。發布一周后,有關部門送上一顆定心丸:“未出現一例負面言論,微弱的中性聲音都被網友自主引導,說明年輕網民的媒介素養在提升,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網絡傳播樣本。”

    “網絡曾讓很多人選擇回避和封堵,但當我們更新思維理念后發現,網絡并不是想象中的‘洪水猛獸’,還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警備區司令員劉杰告訴記者,軍營不是真空,開展國防教育應順勢而為,實現為我所用。下一步,要積極維護現有的平臺資源,拓展更廣闊的宣傳陣地,著力打造國防教育的上海品牌。


   (來源:解放軍報http://www.mod.gov.cn/education/2021-01/06/content_4876593.htm)


相關附件: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