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秀美,鄉道整潔,林田相映成趣,這是西河鎮山蕉村的自然稟賦。近年來,山蕉村緊抓發展機遇,實現了鄉村風貌、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等多方面提升,成功入選韶關市“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聚力打造韶關市鄉村振興的示范樣本。
一、整治人居環境,微改造點亮“幸福村”
雜亂草叢變美麗鄉道,赤膊農房粉刷換新顏,村口“堵心路”化身“順心路”……在武江區“打擂比武”工作的推動下,山蕉村有了很多諸如此類的“微改造”。自從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開展以來,山蕉村積極開展環境整治,以“政府主導、村民自籌、2+1幫扶”的模式,開展美化靚化行動。推動“廁所、污水、垃圾”農村人居環境三大革命同步進行,全村道路硬底化實現全覆蓋,并配套護欄、路燈、綠化帶等基礎設施。“以前這里是一條爛泥路,用小推車運輸東西都不好走。現在路建寬了、建硬了,背著鋤頭走過感覺都更有勁了!”村民劉伯站在拓寬后的村道上激動地說。村內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提升,山蕉村民的生活生產條件也因此大大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二、深挖資源稟賦,多方向鋪筑“民生路”
山蕉村人杰地靈、鄉賢輩出,不僅有秀麗的風景,還有著歷史賦予的寶貴財富,韶關市知青舊址就位于此地。山蕉村深入挖掘知青文化的內涵,積極探索“文化+”推動鄉村文旅融合,在區委區政府的指導下建立了山蕉知青園,并圍繞知青文化為中心,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利用園區周圍的閑置房屋謀劃打造民宿、農家樂,將閑置宅基地打造為研學手工課堂、農產品集散中心,并在知青文化園中設立鄉村振興車間,用于對農產品進行二次深加工......文旅產業的發展給山蕉村帶來了更多的經濟收益,知青園自2023年開園以來,接待量達到8.3萬人次,接待團建活動等集體活動約220多場次,產生90萬營業額,山蕉村正乘著這輛“知青列車”不斷前進。
“山蕉超甜玉米”是山蕉村著名的名片之一,籽粒飽滿、味道鮮甜,每年摘果期都有許多外鄉人進村購買。“為了提高玉米產量,我們村積極流轉土地資源,發動村民一齊播種特色農產品,不僅完成了撂荒復耕任務,同時也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實現了80余名農戶的增收。”山蕉村黨支部書記謝瑞媚介紹道。在多方向共同推動下,山蕉村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優化,也為村民創造了更好的生活條件。據悉,2023年,山蕉村解決村民就業問題50余人次,村民經濟收入相較去年增收約20萬元,山蕉村的經濟發展正向善向好穩步提升。
三、創新治理模式,積分制兌出“文明風”
“點開小程序,拍照之后分類上傳,審核通過后就能獲得積分。”村民黃姨興致勃勃演示,拍攝整理好的庭院上傳至山蕉村積分制鄉村治理平臺后,不一會兒就通過了審核。“這次拿了2積分,我在村里已經排15名了!”積分制是山蕉村探索“互聯網+積分制”創新推出的鄉村治理模式,利用微信小程序引導村民圍繞庭院衛生、家庭美德、村莊事務、人畜分離不影響村容村貌等多個方面參與積分制活動,通過小程序拍照上傳,可以獲得積分排名用于兌換獎品,潛移默化引導村民踐行文明行為,形成鄉村文明新氣象。“積分制讓村民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到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中來,村民從為了積分獎勵去搞衛生,到自覺愛護家園,主動參與門前三包,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謝瑞媚介紹。積分制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時,也增強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將鄉村治理由“村里事”變成“家里事”,讓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蔚然成風。助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文明鄉風新格局。
一系列有力舉措的推動下,山蕉村實現了整體形象的提升。未來,山蕉村還將借助入選市“百千萬工程”典型村的契機,進一步落實落細各項工作舉措,打造共富共美鄉村。
(西河鎮 陳泠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