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題專欄 > 鄉村振興專欄 > 經驗交流欄目

廣東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鄉村振興造福更多父老鄉親

發布日期:2022-01-04 17:04:57 來源:本網
打印


    沿著村口小溪漫步,跨過一個廣場,可以看見刻著“畔水美麗鄉村”幾個大字的木制牌坊。隨后干凈整潔的小道、韻味十足的村舍依次映入眼簾……在秋日陽光下,清遠連州豐陽鎮的朱崗村熠熠生輝。

    今年以來,這個曾經的相對貧困村,在順利實現脫貧后,圍繞村民們高度關注的村容村貌問題,大刀闊斧推進鄉村建設和環境整治,蝶變成美麗村莊,村莊規劃、人居環境等都有了質的提升。

    不僅是朱崗村,廣東許多曾經的相對貧困村,都實現后隊變前隊,聚焦解決群眾關注的一件件實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積極改善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讓鄉村全面振興成果惠及更多父老鄉親。

    實干為民

    駐鎮幫鎮扶村打“組合拳”

    公益性崗位化解返貧風險

    最近,由佛山禪城區祖廟街道等單位組成的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經常來到肇慶四會市下茆鎮的藿香田里,觀察藿香的生長,并與在田中勞作的農民交流致富經。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我省的“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來,廣大農民群眾更加關心如何加快發展、進一步增收致富。

    要讓農民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是看得見、摸得著、真實可感的事實。今年以來,廣東歷史性、創造性地提出建立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機制,將原來的脫貧攻堅轉變為全域全覆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鎮村一體謀劃,強鎮興村,融合發展。

    目前,像下茆鎮這樣的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全省有1000個,隊員7000多人,他們奔走于廣東各個鄉鎮,多措并舉幫助守牢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全力以赴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因病干不了重活,只能在家做點手工補貼家用,進入今年后,汕頭市潮南區雷嶺鎮東老村的張文芳逐漸面臨返貧難題。單親媽媽的她,不僅生病治療要花錢,家里4個孩子讀書也需要開銷,但一家人除了低保,缺乏穩定的收入來源。

    了解到這一情況后,雷嶺鎮駐鎮工作隊為張文芳就地安排公益性崗位,送來了“及時雨”。據工作隊隊長楊金山介紹,公益性崗位每月讓張文芳有1000元收入,加上低保和做手工等收入,一家人的生活就有了保障。

    在河源市東源縣義合鎮曲灘村,脫貧之后,在深圳市貿易促進委員會的幫扶下,當地充分調研并聽取群眾意見,決定投資建設啤酒工廠。僅憑一個項目,每年就給曲灘村集體資產帶來10萬元收入。“下一步,我們還打算結合當地旅游資源,打造‘工業項目+生態旅游+紅色旅游’發展模式。”啤酒廠負責人表示。

    除了加強防止返貧的托底跟蹤,另一方面,工作隊也想方設法集中力量資源,在辦好群眾身邊的微實事中強化公共服務精準供給。

    上矽村是韶關南雄市瀾河鎮下屬的一個行政村。長期以來,由于電力設施老舊,村民用電電壓常常出現不穩,不僅影響村民正常生產生活,還帶來了安全隱患。

    最近,駐鎮工作隊隊員古乃浪了解到村民用電難相關情況后,馬上與鎮供電部門聯系,尋求解決辦法。在古乃浪和工作隊努力下,當地供電部門一同到上矽村維護更新供電設備,推動用電問題基本得到解決。“這下總算敢放心用電了。”看著維修完成的電力設施,村民都很高興。

    在進村入戶掌握老百姓的進一步訴求后,各地駐鎮工作隊陸續推出保障改善民生的“組合拳”,通過搭建村民閱覽室、邀請外地醫生前來會診,多方多頭借助外力提升脫貧村莊的教育、醫療等民生保障水平。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美麗鄉村催生“美麗經濟”

    只有美麗村莊才能養育美麗村民。邁上新征程,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許多農村群眾關心的揪心事。廣東將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列入“我為群眾辦實事”民生重點項目清單。各地積極回應當地百姓呼聲,結合實際做好村居環境整治工作,讓村民住得更加舒心溫馨。

    在韶關市翁源縣壩仔鎮金星村,采用統一坡屋頂、外立面和窗花的黑瓦白墻民居、干凈整潔的小道、隨處可見的綠植,構成一幅如詩如畫的美麗鄉村畫卷,成為翁源又一處網紅“打卡點”。

    金星村是全省開展村居環境整治、繪出美麗鄉村畫卷中的縮影。據統計,截至目前,全省累計1239個行政村及6763個自然村整村完成存量農房微改造,打造了5條省際廊道鄉村風貌帶,建設了120多條美麗鄉村風貌帶,570余條美麗鄉村精品旅游線路,34個村莊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人居環境提升的價值正在轉化為發展成果。依托旅游資源,各地立足當地實際,打造一大批地域特色鮮明、村容村貌優美、鄉愁鄉韻濃郁的特色小鎮、生態名村。

    位于珠海斗門北部的蓮洲鎮光明村,在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之后,抓住鄉村振興的契機,加快完善配套設施,提升旅游環境。

    “目前我們正在對村民房屋的外立面進行統一改造,第一期有21戶人家,10月便能順利完工。”光明村黨支部書記周池仔指著村口的十幾座房屋笑著說,“現在,看到別人家改造得那么漂亮,很多村民都大力支持、積極參與。”

    不僅居民樓要變美,光明村還在河邊打造一條長達930米的棧道,裝上多盞庭院式路燈,營造一種古色古香的氛圍。憑借自身優越的自然風光和交通優勢,這里已吸引不少民宿建設資本與鄉村休閑度假項目入駐,逐步發展成為富民惠民的旅游村。

    美麗鄉村變成“美麗經濟”,讓農村群眾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共享收益。

    今年來,全省“美麗經濟”市場火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加快發展。在節假日期間,到農家體驗農耕樂趣、品味民俗情調、感知田園風光,成為居民出游的重要選項。

    “鳥鳴入耳,氧氣充盈肺腑,人與自然的寧靜是這里的一切。”80后陳先生是位程序員,每逢閑暇,他便會拖家帶口從汕頭出發,驅車前往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陰那村的雁南山居民宿,回歸大自然的安寧,體驗鄉居生活。

    和陳先生一樣,到鄉村尋一處獨特民宿,看綠水青山,聽鳥啼蛙鳴,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作為雁洋鎮美麗鄉村精品線路的重要節點,雁南山居已經帶動周邊10多家高端民宿入駐。

    幫助農民紓困解難

    農技輕騎兵送“及時雨”

    如何搞好生產、做好經營、增收致富,是農村群眾的心頭事,也成為今年以來各地面向“三農”辦好實事的著力點。

    掌握現代化農業科學技術是農民的迫切需要。“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廣東派出多支“農技服務鄉村行輕騎兵”,打通農技服務“最后一公里”,送農技到田頭,讓農民嘗甜頭。

    這支“輕騎兵”通過省市縣鎮四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聯動,創建出“1+20+100+1000”的推廣服務運營架構,有1個總隊、20個支隊、100個大隊、1000個小分隊,農技推廣工作全面覆蓋產前發展規劃、產中技術服務、產后市場營銷等,手把手幫助農民解決農業生產難題。

    在湛江廉江,農技“輕騎兵”深入生豬養殖一線,針對養豬行業健康養殖和熱點問題為養殖戶“把脈問診”;在茂名、陽江、河源等地,農技輕騎兵隊伍深入果園、基地,問需問難,精準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廣受群眾歡迎。不少從業者表示,農技“輕騎兵”下鄉是“及時雨”,為實際生產提供了重要指導。

    有了好的品種和收成,如何把價值變現,打通銷路,是廣大農民面臨的難題。各地各部門拿出實招硬招,想方設法幫助種植戶做推廣、找銷路、拓市場。

    一場火爆出圈的荔枝營銷大戰,見證了廣東幫助荔農解決“豐產不增收”難題的誠意與實效。

    “今年我家荔枝的總收入預計達到10萬元,價格和收入都超預期。”茂名高州市金山街道紅粉琉璃村荔農梁幸輝原擔心豐產愁銷路,實際銷售卻很順利。賣完今年的荔枝后,他心情格外輕松愉快。

    為解決種植戶種得出、運不出的難題,廣東積極推進供銷冷鏈物流骨干網建設,圍繞荔枝、龍眼、菠蘿等季節性較強、對冷庫需求大的農產品,貫通重要農產品產地預冷、冷鏈運輸、銷區冷儲、冷鏈配送等環節,打好“產、加、儲、通”組合拳,讓農產品高效流通起來。

    在茂名,當地還專門成立荔枝工作組,聚焦銷售關鍵環節確立營銷工作方案,帶著荔枝一路北上,解決了荔枝采購“最后一公里”問題。

    “政府配套服務周到,中間環節減少,能夠直接對接基地,采購效率很高!”深圳市樂食匯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大行說。

    問需于民

    企業慷慨捐助1000萬元

    風雨廊橋呵護瑤胞出行

    走進清遠連州市瑤安瑤族鄉中心地段,一座富有特色的橋備受關注,它的欄桿裝飾用瑤族小長鼓,橋頭裝飾用八角花。

    這座橋叫洛陽風雨廊橋,坐落在瑤安洛陽河上,連接洛陽河東西兩岸,是在原來老橋的基礎上新建而成,今年9月9日正式竣工,全長36米、寬13米,它的竣工解決了困擾瑤安瑤族鄉2500多名群眾多年的出行難題。

    “這里原來有座老橋,建于上世紀80年代。”瑤安瑤族鄉黨政辦主任陳昊介紹說,瑤安瑤族鄉位于連州市西北部,老橋是連接鎮區最主要的通道。

    “老橋因年代久遠,又沒有護欄,每年4月到6月的汛期,瑤安群眾就會犯愁。”陳昊說,汛期時,老橋經常被大水漫過,不僅兩岸交通因此中斷,造成許多不便,有時還威脅群眾生命安全。

    “因為沒有護欄,以前每年都會發生小孩溺水的意外。”陳昊說,鎮、村都很想解決這個問題,但一直苦于缺乏資金。

    解決問題的轉機來自于廣東推進的鄉村振興“萬企興萬村”行動(2021年前為“萬企幫萬村”行動)。來自廣州的企業星河灣集團定向捐贈扶貧濟困資金1000萬元,用于新建風雨廊橋和農貿市場,以及瑤安鄉田心村的梯田復耕。

    去年下半年,星河灣集團到瑤安鄉調研,與當地干群一起敲定項目細節,9月,洛陽風雨廊橋正式動工。

    經過大半年的修建,洛陽風雨廊橋正式竣工投入使用,“晚上亮燈后,看起來很漂亮,既美觀又安全,真正解決了我們老百姓的出行難題。”瑤安鄉群眾馮玉峰說。

    在廊橋橋頭,一幢新建的農貿市場與廊橋同一天竣工投入使用,市場里人來人往、絡繹不絕。

    陳昊說,除了老橋的出行難題,瑤安瑤族鄉群眾的另一個難題就是趕集,“每逢趕墟,農戶都在道路兩邊擺攤,既不安全,又不方便。”但新市場建成后一下解決了這一問題,面積還大,一共有1400多個平方米。

    “農貿市場投入使用后,我們趕集就方便多了,統一到這里,生意也比以前好做了。”瑤安鄉洛陽村委會村民李錦怡高興地說。

    民生賬本

    ●組織開展防止返貧動態監測,確保監測對象“不漏一戶、不落一人”。截至9月30日,我省納入監測“三類”對象共6335戶28223人,占脫貧人口總數的1.85%。

    ●組織各地購買防返貧救助責任保險。粵東粵西粵北14個地市共為16.48萬戶51.68萬脫貧人口購買了防返貧救助責任保險。

    ●全面啟動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覆蓋1127個鄉鎮近2萬個行政村。

    ●持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截至9月15日,我省農村現有衛生戶廁1269.3萬余戶,普及率達95%以上。

    ●全面開展農房微改造。全省累計1239個行政村及6763個自然村整村完成存量農房微改造。

    ●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風貌帶。共打造5條省際廊道鄉村風貌帶,120多條美麗鄉村風貌帶,570余條美麗鄉村精品旅游線路,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34個。

    ●高效開展廣東荔枝“12221”市場體系營銷行動,實現產值140.8億元。


    來源:南方日報


相關附件: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