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題專欄 > 鄉村振興專欄 > 典型案例欄目

鄉村振興看內蒙古|陰山腳下沃野飄香

發布日期:2024-06-26 14:45:45 來源:本網
打印


  央廣網呼和浩特7月4日消息(記者劉曉祺 見習記者邵玉琴 實習生王吉兒)七月的內蒙古天藍草綠,美麗的土默川平原瓜果飄香。時值草原最美的季節,也是內蒙古“三夏”開啟之時,呼和浩特市糧食蔬菜主產區土默特左旗鄉間田野,一派迎接夏收的熱鬧場景。

  地處首府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和鄂爾多斯市“金三角”腹地的土默特左旗被譽為內蒙古革命的發祥地、“紅色搖籃”。

  該旗位于土默川平原,是典型的農業旗縣,耕地面積174萬畝。各類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常年穩定在140萬畝以上,總產量保持在70萬噸以上。

  眼下,土默特左旗白廟子鎮4500畝地標西瓜和香瓜迎來了采摘期。白廟子鎮在黃河北岸,呼和浩特市西南。這里日照充足,空氣適宜。生長出的香瓜、西瓜香甜薄脆、汁液飽滿,備受市區消費者認可,成為呼和浩特市近郊知名地標瓜果。

  走進新圪太村土默特左旗富國興民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一處冷庫,濃郁的瓜香撲鼻而來。

  在冷庫里記者看到,上百平方米的庫房擺放了剛剛從地里采摘回來的新鮮瓜果。

  與市面上體形碩大、瓜皮肥厚的西瓜相比,這里的瓜個個圓潤小巧。據介紹,該品種為黃瓤鳳梨瓜,瓜瓤沙甜,瓜皮薄脆。

  “我們的瓜苗采用紅糖水、氨基酸發酵原料及綠色農家肥澆灌,是完完全全的綠色食品。”談及瓜的品質和口感,土默特左旗富國興民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創始人索建國透露了其中緣由。他表示,當地農田屬于沙土地,通風透氣,積累糖分,產出的瓜口感香甜獨特。

  今年,該合作社種植的西瓜小鳳梨、金鉆、麒麟三個品種每斤售價五元,且供不應求。到目前為止,已經是第二茬采摘。這些新鮮瓜還在地頭就被各大商超、企業提前訂購。還有慕名而來的電商主播在地頭帶貨直播,將瓜“云”銷各地。

  索建國是新圪太村土生土長的村民,也是周邊有名的新農村致富帶頭人。作為一名土默川平原長大的“70后”,他有著活泛靈光的頭腦和與時俱進的新時代農民精神。

  見多識廣的他不想像父輩那樣每天在幾畝地里刨食,僅僅滿足于一家人的溫暖問題。

  “單打獨斗永遠成不了氣候,只有農業產業化才有農民新未來。”索建國所言的種植模式是改變過去單一傳統的種植模式,另一方面就是走集中連片和選用高附加值的農業品種,打造自己的綠色農產品品牌。

  2014年,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索建國創辦了土左旗富國興民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他從村民手里租賃土地,搞集中連片溫室大棚種植。

  從起初幾百畝到現在上千畝,從最先只種貝貝南瓜,到引進新品種,索建國利用大棚反季節種植、集約型輪茬高產經濟作物實現種植模式的提檔升級。

  幾年來,富國興民合作社積極響應國家農業政策,采用膜下滴灌節水,測土配方,肥水一體化的先進管理方法。實行科技引領,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條多種作物種植、家畜養殖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徑。

  目前,該合作社種植基地共輻射六個村,總面積13000畝。其中種植玉米12300多畝,貝貝南瓜300 多畝,西瓜350多畝。

  在該村,村民享受到了土地流轉的“紅利”,還被農業合作社招募務工,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日均收入一百多元。

  索建國坦言,讓農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父老鄉親生活有盼頭,兜里有底氣,說話能硬氣才是農業合作社要努力的方向。

  提及這幾年的生活,新圪太村的趙金蘭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樸實的她說不出太多華麗話語,一句“做農民踏實,生活安逸”足以證明她對田園生活的感受。

  吉亞圖村位于白廟子鎮南15公里處,屬土默川平原腹地。走進村里,滿眼的玉米田掩映了鄉間小道。在微風吹拂下,齊腰高的玉米如綠波涌動。

  在一個香瓜種植的大棚口,人們在忙著分揀、打包剛剛采摘的香瓜。

  吉亞圖村黨支部書記張寶恒告訴記者,該村現有耕地種植面積3120畝,2400畝承包租賃給正大公司種植甜糯玉米,實現了集中連片種植。

  村合作社將整合出的60余畝土地改為試驗田,種植西瓜、香瓜、紅薯等高附加值農作物。在13個瓜果大棚中,“吊瓜大棚”格外惹眼。

  “大多香瓜和西瓜都是趴在地上,我們的瓜是懸掛在半空中的。”對于架上一個個長勢喜人的吊瓜,張書記喜出望外。他自己都沒有想到,當了半輩子農民,香瓜和西瓜也可以像黃瓜一樣上架。

  令他欣慰的是吊瓜產量比普通地上瓜高出一倍多,畝產達4000斤。該合作社13個大棚已采摘西瓜香瓜兩萬多斤,每斤售價達5元。目前看來,今年夏季瓜果已是豐收在望。

  四年前,姜曉明被委任為吉亞圖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他的夢想是要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

  姜曉明告訴記者,別看只是60畝示范田,卻科技感滿滿。

  記者在采訪時發現,該合作社大棚內的設備采用無人施工的“智能操作系統”,包括節水噴灌滴灌、智能測土配肥裝置、卷簾門自動收放、室內溫度調節排氣……

  “通過一部手機,可以遠程監控所有操作設備程序,我們努力創建一個現代智能化田園樣板。”據姜曉明介紹,該村憑借良好的近郊優勢,正在實施親青游樂采摘園,打造采摘、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觀光園。

  在土默川平原人的記憶里,麥子是解決溫飽的主要農作物。而如今,低產的小麥被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替代。不過,那淡淡的麥香總能勾起人們對種麥、收麥、割麥、打場歲月的溫暖懷念。

  在呼市白廟子鎮本灘村400畝的小麥田里,微微泛黃的小麥搖動著沉甸甸的麥穗。這幾天,小麥灌漿,麥芒初現。

  “再過二十來天,這400畝小麥就可以收割了。”本灘村黨支部書記姚紅衛提前感受到了豐收的喜悅。

  在土默川平原這片生機盎然的綠色原野上,鄉村振興的力量持續激發著農業生產平穩提質,見行見效。

  土默特左旗農牧局副局長趙朝魯告訴記者,作為呼和浩特市的農業大旗,土默特左旗在首府糧食“二十連豐”的優異成績中,糧食產量、增速、貢獻率3項指標均在全市排名第一。

  “穩住農業基本盤,豐富群眾菜籃子,守好市民米袋子,做到季季有采摘,果蔬不間斷。”這是糧食大旗土默特左旗為人民大眾作出的貼心承諾。


    來源:央廣網


相關附件: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