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題專欄 > 鄉村振興專欄

廣東部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 提出這些新舉措

發布日期:2023-06-30 15:51:01 來源:本網
打印


    日前,《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正式發布,從8個方面36項細則明確今年重點工作,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扎實推動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省,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廣東實踐的“三農”新篇章。

    “《實施意見》以問題為導向,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華南師范大學“三農”與城鎮化研究所所長胡靖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文件在聚焦“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牢牢守住確保糧食安全和防止規模性返貧等底線、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等方面,提出不少新舉措、新任務,針對性強、“含金量”足。

    縣鎮村與“三農”高質量齊發展

    《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聚焦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聚力廣東“三農”高質量發展。也就是說,“百千萬工程”與“三農”高質量齊發展。

    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關鍵所在。《實施意見》提出,要實施現代設施農業提升行動,打造一批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區。開展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發展農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發揮串聯產業鏈上下游、優化資源配置作用,牽頭搭建大平臺、實施大項目,打造更多百億元級、千億元級現代農業產業集群。

    在強化縣域統籌城鄉規劃方面,《實施意見》明確,要加強村莊規劃建設,結合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科學編制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推進農房改造和風貌提升,深入實施城鄉一體綠美提升行動。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推動基本公共服務資源下沉。

    《實施意見》還對發展現代鄉村服務業作出了清晰的規定。支持發展一批縣域商業建設行動示范縣,支持有條件的市縣布局建設跨區域農產品商貿中心,加快完善縣鎮村電子商務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建設一批縣域集采集配中心。培育鄉村新業態,實施“粵字號”農產品出口促進工程,做實做強農產品跨境電商示范區。

    值得注意的是,文件首次將“建設一批現代化海洋牧場”列為單項重點工作,足見該項工作的重要性。

    《實施意見》強調,堅持“疏近用遠、生態發展”,培育壯大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爭創一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

    同時,支持具有良好避風條件和海水營養條件海域的沿海縣率先建設一批海洋產業園和國家級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一批現代化海洋牧場精深加工產業園,加快廣州番禺、汕頭南澳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建設,推動珠海洪灣國家級中心漁港評定。

    深入實施“南粵良田”工程

    《實施意見》將“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放在首要方面,將糧食安全、耕地和種子列入其中、統籌考慮,牢牢守住確保糧食安全底線。

    按照文件要求,廣東要抓深抓實糧食生產,構建多元食物供給體系,加強耕地保護利用,深入實施“南粵良田”工程和“粵強種芯”工程,推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統籌做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調控。

    在抓深抓實糧食生產上,《實施意見》提出,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抓實糧食安全責任考核。有序引導糧食適度規模經營。集成推廣節本增效良種良法。完善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政策體系,健全種糧收益保障機制。

    胡靖表示,根據其在糧食安全領域多年的研究,廣東是能夠實現“口糧安全”的。“但要注意,在把口糧這個‘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前提下,廣東還要考慮糧食作物結構的調整,要積極探索飼料作物,如玉米、牧草的發展。”胡靖表示,文件首次提出,要發展青貯飼料,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和秸稈飼料化,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我認為廣東有條件、也有必要做到這一點。”他說。

    在構建多元食物供給體系上,《實施意見》首次將發展冬種農業和北運蔬菜、林業特色產業、農業微生物等寫入文件。在推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強調省、市、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體系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在統籌做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調控上,強調糧食烘干和糧食倉儲物流建設。

    在胡靖看來,廣東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一定是不斷夯實糧食生產安全基礎的過程。要以“大食物觀”為藍圖,規劃、建設好沿海地區的“海洋牧場”“藍色產業”,同時也要十分重視粵東粵西粵北龐大的林地、園地、草地資源的生產潛力,要支持旱糧作物的發展,強化飼料糧供應保障。

    首次提出“開展農村集體經濟建設攻堅行動”

    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

    《實施意見》首次提出“開展農村集體經濟建設攻堅行動”,支持有條件的村集體經濟組織統籌村組兩級集體資產資源,設立公司法人,開展經營活動,承接農村公共服務項目及各類中小項目建設。支持在縣域范圍內開展村級結對共建,發展“飛地”抱團項目。

    “這一提法表明廣東將著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這是正確的方向。”胡靖認為,鄉村振興離不開集體經濟。村級集體經濟的順利發展,不僅可以實現“三產融合”,為農村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就業機會,還可以壯大村財政,改善村莊公共福利,緩解地方財政壓力。

    在此基礎上,《實施意見》強化富民強村導向,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村金融等改革,以系統集成改革激發農業農村活力、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在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實施意見》提出,要設立省市聯動用地指標池,對“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中符合條件的基礎設施項目、民生設施項目和產業項目,所需用地指標由省指標保障,其他項目由市指標優先保障。

    在深化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改革方面,要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集體經濟組織、農業龍頭企業等多層次市場主體。在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方面,要做好農村集體資源資產的權利分置和權能完善,健全農村集體資產監管體系,建立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愿有償轉讓退出農村權益制度。在深化農村金融改革方面,持續推進金融下鄉、金融助農。

    聚焦抓好責任落實,《實施意見》提出,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深入開展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創建,走好群眾路線,加強對鄉村振興決策部署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將鄉村振興戰略落實情況納入巡視巡察、派駐監督重點。



    來源:南方日報 陳薇 黃進


相關附件: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