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服務作為政府服務群眾的前沿陣地,回應著人民的需求和期待,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十年路漫漫,武江區堅持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核心,不斷完善政務服務體系、健全政務服務體制、優化業務辦理模式,政務服務從“各自為政”到“集成受理”轉變,切實提高辦事效率,優化營商環境,增強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十年前,彼時還未成立集中受理政務服務業務的辦事大廳,群眾需要到各個部門辦理業務,并且由于事項未實現標準化,獲取辦事信息的渠道也少,群眾去什么部門、帶什么材料都不盡明晰,“多頭跑”“反復跑”現象常有發生。但通過不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推進權責清單制度改革,為推進各部門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職能轉變奠定了基礎。直到2017年7月,武江區公共服務中心投入使用,開始集中受理群眾業務,但受限于場地,只開設了13個辦事窗口,進駐了12個部門107個事項,仍達不到“進一扇門,辦所有事”的要求。
為改變“辦事難”“辦事繁”的局面,2019年3月1日,賦能升級后的武江區政務服務大廳正式投入運行,總面積8300多平方米,設有106個辦事窗口,常駐工作人員195人,進駐27個政府單位的政務服務事項1261項,并進駐5家提供市政公用服務的企業。武江區政務服務中心以“便民、規范、廉潔、高效”為宗旨,建成集行政權力事項、公共服務、“12345”熱線處理、政務公開、效能監察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政務服務平臺,真正實現“一網、一門、一次”的政務服務模式。其中大廳建設了全省首個完全按照管理規范打造的標桿示范辦稅服務廳,以及建設了全市公安機關首個集合戶政、治安、交警、禁毒、網警等多類業務的綜合辦證大廳,并且在全市率先啟用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動態展示實時業務辦理情況的效能監察系統,多項工作在全市乃至全省都走在前列。
一、不斷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
武江區建立健全政務服務事項管理、政務服務大廳建設、政務服務實施、服務評估評價等標準規范。明確政務服務事項范圍,統籌推進政務服務事項標準化,對標國家和省基本目錄規則,標準化梳理政務服務事項,事項名稱、申報材料、辦理流程、辦理時限、辦理地點、咨詢電話等辦事指南全要素固化,并推行事項動態化、清單化管理。政務服務大廳合理布局業務辦理區、咨詢導辦區、自助服務區、休息等候區、投訴調解區,設置明晰、美觀的服務標識和實用、便利的設施設備,打造高效、有序、舒適的政務環境,以標準化建設推動高質量服務。
二、不斷推進政務服務規范化
規范行政審批行為,推進政務服務事項依法依規辦理,嚴格按照實施清單的辦事流程和申請材料提供辦事服務,嚴格履行首問責任制、一次性告知、政務服務“好差評”等制度,優化前置服務,提供政務服務預審引導。優化審批服務流程,精簡審批環節,深化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審批效率。規范辦事窗口設置,推行“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模式,設置綜合窗口無差別受理,實現“一窗受理、綜合服務”,同時設置幫辦代辦導服窗口、“跨域通辦”“政策兌現”專窗和“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等特色專窗,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政務服務。
三、不斷推進政務服務便利化
推廣“免證辦”,拓展“無證明”城區建設廣度和深度,通過電子證照、掃碼亮證、數據共享、部門核驗等方式實現證明材料免提交。推動“就近辦”,推進政務服務事項向基層延伸,完善區、鎮(街)、村(社區)三級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拓寬群眾辦事渠道,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提供多樣的便民服務,大廳設置了無障礙停車場、衛生間、電梯、母嬰室等便民基礎設施,配套完善了便民雨傘、醫藥箱、輪椅等便民服務設施,依托學雷鋒志愿服務站提供咨詢引導、幫辦代辦、免費復印等服務。
回望這十年,武江區秉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斷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和政務服務改革,各項改革蹄疾步穩,實現政務服務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門難進、事難辦、臉難看”到“高效辦理、便民服務、陽光審批”的轉變。面對下一個十年,武江區定會用心用情為企業和群眾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以“智能化”“高質量”舉措打造一流政務服務高地和營商環境,為全力建設韶關“雙化雙融”先行示范區和高質量率先發展突破區,貢獻政務服務力量。
(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 林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