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根基,也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近年來,武江區將撂荒地復耕復種作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作,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全面推動撂荒地復耕復種。自開展撂荒地整治工作以來,全區上下紛紛行動起來,多措并舉推進撂荒地種起來、活起來、管起來,讓廣大農民多種糧、種好糧,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
掛圖作戰 壓實復耕復種責任
為切實解決耕地撂荒問題,壓實責任,加強組織領導。區委、區政府先后召開專題會議就全區撂荒地整治工作進行全面安排部署,明確職責分工,細化工作措施,確立復耕復種完成時限,確保撂荒地整治工作有力有序推進;摸清底數,做好復耕計劃。全力構建鎮、村、組三級聯動,以自然村為單位逐戶對撂荒地進行“地毯式”“拉網式”摸排登記,全面了解全區撂荒地情況,厘清撂荒地的地點、面積、地塊等情況,分析撂荒性質和原因,并逐一提出復耕計劃、措施;掛圖作戰,確保整治成效。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責任,推行撂荒耕地“一村一冊一圖”網格化管理,要求各村對轄區內撂荒耕地復耕情況掛圖作戰,全面開展復耕復種工作,建立工作臺賬,做到撂荒地塊、面積、復耕主體、種植作物生長全周期等情況全掌握,確保耕地應耕盡耕、應種盡種。
強化督導打通復耕復種堵點
為確保高質量完成撂荒耕地整治目標任務,加強督查,將糧食生產工作成效作為鄉村振興考核重要內容,由區分管領導帶隊,區委、區政府督查室和區農業農村局人員組成2個督導組,不定期對各鎮撂荒地整治工作進行督查,及時督促各鎮進行整改。強化服務保障,在作物生長關鍵時節,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戶做好田間管理工作;同時及時開展農資宣傳和執法檢查專項行動,落實農資調運和供應,加強農資保障;并組織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展農機下鄉活動,助力備耕復耕。因地施策,立足土地撂荒性質和原因,科學規劃、因地施策,深入挖掘土地潛力,針對勞動力少原因撂荒的,通過村集體經濟組織預流轉,再集約流轉給經營主體實現復耕;針對耕種條件差撂荒的,結合高標準農田、墾造水田等建設工程,推進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復耕。同時,積極探索特色種養模式。西河鎮什石園村有50余畝耕地因常年水淹變成撂荒地。今年以來,在區農業農村局的指導下,對該地進行土地流轉,引進韶關市麗豐兆業漁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探索發展“稻蝦共作”生態循環農業,在稻田里進行水稻和羅氏蝦種植養殖,推動復耕復種。
資金獎補兜牢復耕復種底子
為激發各類實施主體自發進行撂荒地復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種植規模化、產業化進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制定獎補政策。武江區制定《韶關市武江區撂荒地復耕復種獎補方案(試行)》,對撂荒地臺賬內存量撂荒地復耕累計15畝以上的農業實施主體進行補貼,其中第一年補貼400元/畝,第二年補貼200元/畝。同時,實施主體在2022年復耕復種當季種植晚造水稻的,在享受以上補貼政策基礎上,再享受400元/畝補貼。切實做好耕地地力補貼工作。武江區嚴格落實“對撂荒地不予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等相關耕地保護和用途管制措施,確保撂荒地整治工作取得長久實效,發揮土地的最大價值,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如今,全區自上而下已形成切實增強抓好撂荒地復耕復種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抓緊抓實抓好撂荒地復耕工作的共識。據統計,去年至今,全區已完成撂荒耕地復耕復種面積7990.85畝。今后,武江區將繼續緊盯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目標任務,扎實推進各村開展撂荒地復耕,不斷盤活撂荒土地,讓“沉睡”的土地“活”起來,落實農田可耕且有人種,確保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區農業農村局 黃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