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題專欄 > 創新爭優 > 改革創新

區農業農村局:改革!讓村集體經濟“壯”起來

發布日期:2022-12-28 15:45:48 來源:武江發布微信公眾號
打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近年來,區農業農村局不斷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扎實開展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工作,助推鄉村振興,加快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切實提升了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截至目前,全區共扶持9個行政村,爭取上級財政資金270萬元,投入區級財政資金200萬元,統籌涉農資金388萬元以上。

    抓試點,讓“改革”有樣子

    為加快推進我區農業農村現代化,區農業農村局圍繞農業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開展改革探索試驗,助推全區農村全域改革銜接,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強化鄉村振興的制度供給。

    開展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試點工作。選取重陽鎮大夫前、妙聯村,龍歸鎮寺前、續源村作為2022年我區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試點村,積極整合上級資金和本級財政,謀劃發展項目,起到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和帶動農民收入的示范作用。

    推動農村“三變”試點工作。選取赤水村為試點打造農村“三變”改革典型,推動其率先成為首個“村改居”試點村,推進了城鎮化進程,探索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三權”的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的更多有效實現形式,試點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農村“三變”改革。

    開展農村改革試驗點工作。出臺《武江區農村改革試驗點創建實施方案》,支持有條件的鎮、村,緊扣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12項硬任務,聚焦破解具有普遍性的重點難點問題,以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為導向,積極開展探索創新,為全區深化農村改革探索路子、積累經驗。

    拓渠道,讓“改革”有里子

    多渠道擴增村集體經濟,進一步夯實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提升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推動全區行政村經營性收入達10萬元以上。爭取駐鎮幫鎮扶村資金發展壯大村集體1000萬元以上,按照每鎮不少于200萬元入股至各鎮強鎮富村農業發展公司,股份量化至相關扶持村,每村量化50萬元,收益分紅至各扶持村。擴大省級蔬菜產業園發展紅利,發揮聯農帶農資金作用,按一定比例對行政村進行扶持,發展農業產業,維護基礎設施、做好村集體公共服務,為村集體增加經濟收入。三是土地預流轉推動村集體收入,根據《韶關市武江區撂荒地復耕獎補方案(試行)》文件要求,對撂荒地復耕復種實施獎補,推動村集體對零散撂荒地進行整合、連片預流轉,進行復耕復種,再尋找經營主體進行開發利用。

    明產權,讓“改革”有底子

    自2020年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完美收官,我區不斷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逐步構建了集體資源資產歸屬清斷、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

    做好清產核資工作。通過2021年清產核資工作,對全區資源、資產、資金進行監管。目前全區累計登記集體資產25.6億元,登記集體土地、山林等自然資源95.71萬畝,資產總額位于全市各縣(市、區)首位。

    不斷釋放改革紅利。第一批10個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經濟組織,2021年股份分紅達2400多萬元。村民領到了股權證書、實現了“資金變股金、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民”的改革預期,村民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不斷規范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一方面全面推行“村帳鎮代管”制度,將村民委員會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賬戶分開管理,進一步推進農村集體財務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另一方面加強與鎮農辦、鎮村賬辦等相關部門對接,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人員的業務知識、專業水平和實踐技能,高質量促進“三資”管理有效有序進行。

    促項目,讓“改革”有路子

    區農業農村局以項目為抓手,不斷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積極挖掘閑置資源資產,謀劃龍歸鎮續源村農旅項目,依托“山林”“水源”“蔬果”“古山茶”等四大特色資源,圍繞城郊精致農業目標,建設鄉村振興(蔬果加工)車間(900㎡)、古樹茶傳統制作手工坊(300㎡)和竹工藝手工坊(60㎡),充分盤活農村閑置資源,打造以客家文化為特色,集農特產品加工、體驗農業、休閑農業、山村度假及野外露營等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示范區。推動武江區鄉村數智園(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建設,通過政企合作方式推進武江區鄉村數智園(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的建設及運營工作,打造“四中心、四平臺”,對農村宅基地管理、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農村產權交易、農業農村大數據等工作數字化管理,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拓寬集體經濟發展渠道,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強鄉村振興動能。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區農業農村局將繼續狠抓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圍繞武江區爭當韶關“雙化雙融”先行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率先突破區的目標定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引導各村因地制宜發展。同時,做好“萬名鄉賢幫千村”對接服務指導工作,通過定向服務指導、人才項目引進、借力合作支持等方式,積極引導廣大外出鄉賢返鄉創業,助力現代農業發展、集體經濟壯大、鄉村文化繁榮、鄉村基層治理和生態宜居建設,為開創武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區農業農村局  黃東旭)


相關附件: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