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區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新發展理念和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以產業引領發展,以創新集聚優勢,不斷鍛長板、補短板、強弱項,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堅持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拼出經濟實力大跨越,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融出城鄉面貌大改變,把強區和富民統一起來,實現人民幸福感大提升,在實踐中不斷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經濟發展質量明顯提升。近十年,我區經濟發展綜合指數保持全市前列,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達306.72億元,突破300億元大關,總量位列全市第一,比2012年增長149.91億元,年均增長6.3%。人均生產總值2021年達8.14萬元,比2012年增長3.06萬元,年均增長3.0%。三次產業結構從2012年的3.0:54.5:42.5調整為2021年的2.8:38.9:58.3。
產業發展基礎不斷夯實。2019年韶關新區改革,武江區原有的園區劃歸新區管理,我區重振旗鼓提出“二次創業”,搭建產業發展新平臺,先后建設武江科創園、武江城鄉融合產業園、武江現代農業產業園。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6個,創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7個,蔬菜產業園成功獲批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工業化進程穩步推進,2021年全區“四上”企業366家,比2012年增加224家。現代服務業持續發展,限上商貿企業發展到104家,比2012年增加76家,保利廣場、摩爾城等一批商業綜合體、高端酒店建成運營,孟洲壩夜市等城市消費新業態蓬勃發展。
城區宜居水平顯著提高。全力打造最優最好生態品質中心城區,武江常住人口、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提高至85.2%、78.44%,高于全國、全省、全市平均水平。芙蓉隧道、韶州大道、丹霞大道北等主干道建成通車,武江大道、工業路、沙湖路等城區道路街巷優化提升。韶州公園、林橋公園等成為市民康體運動、休閑生活首選地。拖拉機廠宿舍、津頭嶺等城市微改造經驗得到省、市肯定和推廣,光明巷成為全市北街小巷改造典范。建成一批智慧停車場、充電樁等便民設施。深入推動文明城市創建常態化,大力開展文明新風主題活動,市民文明素養進一步提升。
農村人居環境大幅改觀。奮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實施鎮域提升“139”行動,村道路面硬化完成率為100%,全區行政村實現100%通客運班車。農村生活垃圾保潔實現全覆蓋,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全面完工。創新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打擂比武”,有關經驗做法得到省、市領導批示肯定,并在新華社、農民日報等媒體平臺上刊載報道。鎮村面貌實現美麗蝶變,建成社主公園、南水一河兩岸碧道、沖下精品樣板村,打造“龍歸-江灣”“西河-重陽”兩條農旅精品線,沿線龍歸糧倉、方田花海、十里江灣等近30處成為網紅打卡點,“龍歸-江灣”鄉村精品線路獲評“廣東美麗鄉村精品線路”,重陽鎮萬侯村和江灣鎮湖洋村分別獲得“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和“廣東省鄉村大擂臺污水治理先進村”榮譽稱號。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鞏固。奮力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開展揚塵整治攻堅行動,加強施工工地和運輸揚塵管理,整治裸露土地,基本消滅轄區泥土路和裸露地,全面禁止露天焚燒和燃放煙花爆竹,空氣綜合指數保持市轄三區最優,轄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0%以上。開展十里亭武江轄區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整治,該項工作得到省、市肯定。地表水斷面水質達標率100%,水質指數排名全市前列。被評為全國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開展植樹造林和護林工作。
改革發展活力明顯增強。成功申報整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國家級試點。圓滿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國家級試點任務。2020年被省政府確定為城鄉融合發展省級試點,我區是韶關市唯一的全域試點。全力配合韶關高新區改革,理順與高新區權責關系。出臺“擔當落實、走在前列”十條意見,建立以實干實戰實績為核心的考評機制。建立項目建設指揮部,實施“6+4”黨員領導干部帶頭抓項目組團攻堅模式,創造了省、市重點項目攻堅“武江速度”。大力推進營商環境改革,深化政務服務改革和“數字政府”建設,政務服務事項進駐率100%。在全市率先設立企業“一窗通辦”綠色通道、“辦不成事”反映窗口。
民生保障水平持續改善。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7個省定貧困村、755戶1788人相對貧困人口率先在全市實現有序穩妥退出。深入實施教育“四大工程”,新建及改擴建一批公辦幼兒園、小學,成功創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成績穩居全市前列。推進構建三級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武江區中醫院、武江兒童醫院。區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建成使用,完成7個鎮(街)文化站改造提升。城鄉養老、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基本全覆蓋,建成長者飯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一批惠民工程,底線民生保障水平逐年提高。
社會治理能力不斷提升。深入開展平安武江建設,搭建平安志愿者隊伍、村(居)民議事堂等平臺,創新“紅色樓長”“紅色業委會”“百米調解圈”等制度機制。深入推進公民道德規范、誠信體系建設。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積極探索“數字治城”,在全市率先搭建智慧化應急管理綜合信息平臺建設。有序推進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持續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打掉涉黑涉惡組織數、立案數和破案數等多個指標在全市排名前列。持續抓好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和重大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未發生重大安全事故,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人民群眾安全感持續提升。
下一步,我區將繼續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按照“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重大要求,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把“項目為王”理念貫穿經濟和社會發展全過程,聚焦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優化營商環境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調動各方積極性,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為武江建設韶關“雙化雙融”先行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率先突破區做出新的貢獻。
(區發改局 陳琳)